重听交响音乐《沙家浜》 |
|
作者:小胖孩 文章来源:ccmce.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0 17:09:12 |
春节前两天,听汤沐海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复演交响音乐《沙家浜》,由此产生了难言的亲切情感和无尽的回味与联想。 交响音乐《沙家浜》当年作为样板戏曾红极一时,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间隔后,如今重又焕发出它特有的光彩。我说这番话的目的,是想由衷地称赞我们的老一辈作曲家,他们当时能在那样的非常条件下,创作出这样一部具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作品,其智慧和才能真是令人钦佩。 今天重听这部作品,使我感悟到了不少当年所悟不到的东西,发现了它在音乐内容与形式上的许多创新。这部作品并不是采用西方古典交响套曲形式写成的交响曲,它在结构上融会了交响曲、清唱剧、康塔塔和歌剧的特点,而在音乐上则成功地借用了我国京剧的优美唱腔,最大限度地将中国传统戏剧因素与西方交响音乐题材相融合并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中西合璧的精华、洋为中用的典范。 国交乐团与合唱团演出这首久违的作品是十分不易的,主要原因是国交大部分年轻演奏员和歌唱演员都从未听过这部作品。有的甚至都没听说过。再加上这些年轻音乐家较为缺乏戏曲音乐、歌剧音乐的演奏、演唱经验以及排练时间过紧等客观原因,这就更加增添了作品复排的难度。然而汤沐海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他在指挥这部作品时,以自己卓越的技巧和强大的控制力,牢牢地把握住了作品的整体结构,树立起了完美均衡的音乐框架。 记得我在观看排练时曾询问过汤先生,请他就作品整体特点谈谈看法,汤先生表示,这不是一部结构紧凑的作品,而且音乐上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加进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再兼作品形式上的庞大,必然会带来一些排演上的困难。但作品形式与结构上的新意,唱腔上的激昂与优美,则使这部作品具有一种震撼性的特殊魅力。 演出当晚,国交全体音乐家全力以赴,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一种高昂的气势贯穿始终,从而使音乐的总体效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想特意提到三位京剧独唱演员,他们的演唱具有扎实的功底,其中,老旦袁慧琴的演唱我最欣赏,她唱的沙奶奶“斥敌”一段,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唱功和表演均十分到位,台下观众听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而我则和大家一样,从中获得了一种难得的享受。 但是,这部作品在演奏上还略显粗糙,乐队各声部间的连接多又不自然之处。尤其是在掌握戏曲音乐特点方面,如拖腔、紧打慢唱及散板转急板的衔接等地方,都存在着一些小纰漏。合唱队也如此,对京剧唱腔特点的生疏,使得大家在整体合作上有“散”的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气势。三位京剧演员及京剧伴奏人员则好像对交响乐的演奏形式不太适应,以致缺乏在整体上与之相融合的潜在意识。当然,这些缺点都与排练时间紧迫有着直接关系。 音乐会的下半场还演奏了交响组曲《白毛女》和交响诗《穆桂英挂帅》,这两部作品也是老中央乐团创作历史上的精品。尤其是《穆桂英挂帅》,其音乐风格非常独特,作品对京剧素材的借用极为成功,不仅如此,它还隐含着一些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我们的一些年轻作曲家,真应该好好向罗忠镕、邓宗安、杨牧云等作曲家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进行交响音乐民族化创作的。这些老作曲家的成功创作经验,不仅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更为后人开拓出了一条宽阔的交响乐民族化之路。 |
音乐欣赏录入:小胖孩 责任编辑:小胖孩 |
|
上一个音乐欣赏: 河南曲剧-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下一个音乐欣赏: 没有了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